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民生

绿色发展的嘉兴路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碾在历史河岸的足印,犹如耸立的丰碑,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

  站在2017的时间节点回望,一场关乎百万人民福祉、嘉兴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正在开启征程:

  嘉兴水环境质量在实现“两个历史性转变”——市域范围内水质由劣五类和五类为主向以三类和四类为主转变、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由不合格向持续优秀转变的基础上,省控断面劣五类水体实现全面清零!

  嘉兴的“气质”正不断提升,公众的“心肺之患”得到减轻——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8.9%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2.4%,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28天减少到2016年的0天。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这个衡量一座城市大气污染程度的数据,2016年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35%以上。

  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1%。

  ……

  这是嘉兴市委市政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剪影。变化的数据里,跃动着嘉兴天蓝、水清、岸绿、地净、景美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数据的变化中,激荡着嘉兴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以问题为导向,为绿色发展破难

  历史,常常凝练成一次次选择;选择,又常常开启一段段崭新历史。

  2013年春节刚过,一场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让嘉兴痛定思痛,直面养殖业污染整治,下决心把生猪养殖的减量提质进行到底。

  这是嘉兴发展的绿色拐点!

  以生猪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困扰嘉兴多年。全市生猪饲养量占浙江全省近五分之一,每年养殖总量超过700万头,土地亩均承载量接近国际标准的3倍,来自养猪业的氨氮、总磷成为水体主要污染源……到2011年,浙江全省11个设区市中,嘉兴成了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唯一考核不合格的城市,被省政府罚款100万元!这让嘉兴市委市政府意识到,无论是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回应群众关切,都必须把养殖业的减量提质作为头号环境难题来破解!

  这一声战鼓,擂响于2013年4月。在嘉兴市召开的“三改一拆”暨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大会上,市委书记鲁俊的讲话掷地有声:“我们一定要全力推动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这是检验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战斗力、执行力的试金石。我们只能前进不能退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一“减”一“提”,嘉兴想了十多年,但因为它太“烫手”、涉及面太广、工作量太大,始终无法形成全市的共同行动。像新丰等养殖密度比较高的区域,多次启动减量提升的行动,都因为阻力太大无疾而终。这一次,会不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农户不养猪,出路在哪里?增收怎么办?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历经4年的持续推进,嘉兴全市生猪饲养量从2012年底的730万头左右减少到目前的45万头左右。而且这45万头生猪集中在38家规模化养殖场,标志着生猪养殖真正实现规模化、生态化和品牌化。在这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生猪养殖户上访,没有引发社会不稳定。

  “想不到遍布嘉兴农村的违章猪棚真的拆了,想不到蚊蝇乱飞的农村环境真的变美了,想不到猪不养了收入不减!”了解嘉兴的人,都由衷地为嘉兴点赞。

  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既彰显了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历史担当,也蕴含了治理智慧。

  ——它较好地运用了人与自然共生相伴的法则,向全市人民传导了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永续发展的理念。全市生猪养殖总量应该控制在多大范围?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市、县(市、区)和镇、村干部,把生猪减量目标与300万亩耕地的环境承载力和450万常住人口的消费需求这道数学题做得熟稔于心。养殖户说:“这些年来,其实是猪跟人在争环境。让我们农民退养生猪,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我们不能钻到钱眼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它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让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筑牢根基,行稳致远。在2013年前,嘉兴养殖业污染防治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关键因素是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嘉兴积极寻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帮助,希望有立法权的省人大为嘉兴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提供法律保障。2013年5月,也就是嘉兴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千人大会召开的一个月后,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确保了嘉兴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基层干部说:“有法律护航,这一次做起工作来心中有底气了!”而农民群众则说:“看来生猪养殖减量提质不会只是一阵风了。”

  ——它发扬了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对于养殖户,既不留退路,又帮谋出路。短短4年间,全市投入30亿元,拆除违建猪舍1600多万平方米,帮助十多万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很多养殖户尝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甜头。来自养殖大村南湖区凤桥镇庄史村的裘士忠,曾是远近闻名的“猪司令”,原先每年养猪800头,平均年获利15万元。当要告别做了几十年的老行当,内心曾经充满了彷徨和焦虑。如今办起了农场,种植了15亩藏红花,一亩地产值高达4万元,收入比养猪时更高更稳定。因为从事的是美丽产业、发展的是美丽经济,他坦言“心更安”。

  新的选择,正让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拥有新的发展境界、新的增收信心。实践证明,嘉兴农民收入没有受到生猪退养的影响,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997元,已经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

  在奔腾不息的时代,前行的路上总是相伴着“拦路虎”和“绊脚石”。嘉兴市委市政府以直面问题的勇气、以率先破难的志气、以舍我其谁的锐气,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以先一步的眼界谋划、高一步的标准布局、细一步的要求执行,不断闯关夺隘,迎难而上。

  嘉兴在全省率先提出工业污水入网不留空白,3年投资120亿元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目前全市8847家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污水入网,2017年底,生活污水处理也将实现城乡全覆盖。

  嘉兴的工业化起步于块状经济。然而,低、小、散的块状产业也让嘉兴的环境治理呈现明显的块状特点:既有小木业污染形成的“墨汁河”,又有喷水织机污水排放形成的“牛奶河”,还有钢铁行业污染形成的“黄河”、印染行业造成的“红河”……

  这五年,嘉兴向这些河全面开战,坚决地关停并转“低小散”,从源头抓起,从根子上消除污染源。

  城中村和违章建筑,是城乡环境管理的“痼疾”。这些年,嘉兴以治脏、治乱、治旧、治违等为重点,狠抓“三改一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1.14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6725.58万平方米,拆改出土地6221万平方米。人们发现,村庄庭院厂区“扮美扮靓”了、“公铁”沿线映入眼帘的是“粉墙黛瓦”了,镇村低小散工业开始“退散进集”了,城乡规划更精致、建设更精美、管理更精细了!

  大气污染防治也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一份《嘉兴市2014至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让燃煤锅炉淘汰、地方燃煤电厂改造升级、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重点工业行业领域废气清洁排放改造、城市扬尘、农村废气污染控制等都有了明确的年度量化指标,“五个全”的硬举措——即生产车间、原料仓库、生产线“全封闭”,污水处理设施、臭气异味产生环节“全加盖”,生产工艺废气、污水处理产生废气、储罐废气“全收集”,收集废气高效“全处理”,日常加强“全监管”,让人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打造“嘉兴蓝”的铁腕决心。

  回首过去五年的嘉兴绿色发展路,市民感慨万千:“过去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以创新为手段,为绿色发展立规

  向绿色发展挺进,除了要有动真碰硬、迎难而上的勇气,还要有挺规立矩、驰而不息的魄力。

  破难,处理的是存量,清欠的是嘉兴环保历史老账。立规,是面对嘉兴的现在和未来,管住污染增量。

  不让过去的问题死灰复燃、不让过去的事情卷土重来、不让过去的悲剧再度重演,嘉兴必须超越和扬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让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为了让嘉兴的发展更加绿色更有活力,市委市政府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市上下,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工业上,全面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4644家规上企业和5466家规下企业从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分别施以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政策。五年来,全市规上企业的亩均税收提高了43.8%,比全省高5.43万;亩均工业增加值提高了39.3%,比全省高48.2万。亩均工业增加值和每吨标准煤产出增加值分别增加了3.74万元和600元;每排放一吨COD产出增加值增至53.1万元。

  农业上,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新出台的《嘉兴市本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不仅涵盖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卫生长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而且新增了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镇、风景线、精品村、优美庭院创建以及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方方面面。这代表着嘉兴美丽乡村建设由进入从“净”到“美”、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提升阶段。80%的村庄,把美丽乡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知晓、共同参与、全民监督的执行体系。

  在环保执法上,自2015年新《环保法》和配套办法实施以来,环保部门坚持从严处罚、取上限处罚、“按日处罚”,彰显铁腕治污的决心。到2016年底,全市形成2699件行政处罚,1.6亿元的罚款,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179起,行政拘留48人,刑事拘留150人。

  地处嘉兴市区北部的一家外资企业,以前属于“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对象。去年,被环保部门监测发现超标排放废气,环保部门对此开出了100万元罚单。一开始,企业不以为然,觉得“奈我不得”。第二次检查中,环保部门发现它还是超标排放废气。于是,果断依据新《环保法》“按日计罚”条款,又开出400万元罚单。总共500万元的重罚,让这家落户嘉兴20多年外资企业终于感受到了嘉兴环保重拳治气的决心。今年,该企业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环保治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要成就一件事,既要抓建章立制、明规立矩,更要抓制度落实、规矩落地,要让制度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成为长出牙齿的“真老虎”。

  “嘉兴现在不能烧秸秆了,要处罚的,田里都装监控了。我们也不担心稻草秸秆没地方处理,因为有人会来收的。”曹根甫是平湖曹桥街道曹桥村的农民。收割完水稻后,他自觉把稻秸秆堆在一起,等着野马村的毛志根上门来收。毛志根是一名蘑菇种植大户,需要大量的稻草和秸秆等种菌菇。在嘉兴首部地方性法规——《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正式施行后,两个本不相干的农户,因为秸秆的综合利用走到了一起。

  这些年,嘉兴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文件,谋篇布局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中共嘉兴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两美”建设决定、打造江南水乡典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组合方案,以环境容量切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水环境改善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用环境容量考量一个城市的产业匹配度、生活幸福度,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未来的竞争力。

  最令人难忘的是,《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这是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嘉兴由此开启了依法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新时代。

  秸秆露天禁烧一直是嘉兴治气中的老大难问题。拥有着318万亩耕地的嘉兴,年产水稻、油菜、大(小)麦、玉米等秸秆180多万吨。随着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日益多样化,过去长期作为生活能源的秸秆逐渐被电、煤气、太阳能等取代,导致秸秆资源过剩,大量被浪费在田间村头。不少农民为了抢农时、抢播种、图省事,选择将秸秆就地焚烧。每到春耕秋收季节,农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场景。秸秆就地焚烧,也成为江南雾霾的成因之一。根据嘉兴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分析,秸秆焚烧已成为嘉兴特定时段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嘉兴不仅动了真格、下了狠招,而且坚持以上率下、压实责任,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31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