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长三角旅游攻略

千古名联出处,人文荟萃之地|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千古名联可谓家喻户晓,却鲜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

  它出自无锡的东林书院,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由一位读书人顾宪成所撰。如今,这幅对联成为东林书院最好的广告词,无数游人来此拜谒这座先贤讲学读书处,感受当年人文荟萃之区的文化气息。

  东林书院的前世今生

  书院,即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便是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

  其实书院自宋兴起,便席卷全国,各处书院林立,在水乡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更是不乏书院。曾名噪一时的东林书院便是其一,比起四大书院也毫不逊色。

  如果说太湖是无锡的自然风光代表,那么最能代表无锡人文历史的就是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又名龟山书院,于北宋政和元年创建(公元1111年),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因时事变化而一度荒废。

  杨时的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很陌生,但“程门立雪”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杨时年少求学时,拜见老师程颐,见老师在午休,便在门外的雪地等候,待程颐醒来,积雪已是一尺深,杨时也变成了“雪人”。朱熹把这一故事写入《朱子语类》,后来成了尊师重道的典型,流传数百年。

  书院自荒废后,直至明万历年间,才由顾宪成等人重兴书院,并在此讲学授课,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

  当时的东林书院只是一个书院,为何影响如此之大?其实,当时的东林书院既是全国著名的教育机构,又是倾动朝野的政治讲台。

  明末朝政换乱,阉党当道,东林学者由于关心国事,针砭时弊,触碰到阉党利益,大量东林学者被污蔑为“东林党”,并惨遭被迫害,这给东林书院带来很大的冲击。但阉党被黜之后,东林人再起兴起,依然活跃在朝野之中。

  数百年后寻访这里,不禁生出一种神圣感,那来自历史深处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无声潜入灵魂的深处,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江南园林风格建筑

  从地铁口出来步行5分钟,看到一座如园林般的建筑群,那便是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虽坐落于繁华的市中心,却不受世俗喧嚣影响,成为市中心一个避世独立的存在。

  书院的正门口矗立着一座老牌坊,这是东林的标志性建筑。坊额上题“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坊上雕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此坊立于乾隆五年(1740年),跨越几百年时光,充满了庄重、古朴的气息。

  建筑布局采用“左庙右学”格调,以中轴线为区分,左手建有祭祀建筑,右手为讲学殿堂。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古建筑都得以修复,东林的文化也得以很好的传承。

  书院很好的继承了江南的庭院建筑风格,小桥流水,庭院错落,紧凑而又精致,充满了幽静素雅和古朴诗意,丝毫没有一般书院那样的凝重气氛。

  书院里的一池睡莲,也被称为袖珍园林里的文艺莲花,在静水深流处,星星点点,如油画般美丽阑珊。“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也象征了莘莘学子的高洁品质。

  沿着中轴线朝前走,依次为书院的主体建筑。其中,依庸堂在当时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被一代学人尊为“南国杏坛”,所谓“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事”。堂内保存有明代《依庸堂记》碑刻原石,由顾宪成撰写的那幅千古名联也挂在此处,激励过一代代心怀国家的读书人。

  如今,东林书院这个“文化圣地”成了孩子们学习传统国学的乐园。在东林书院的偏院里,常能见到10多个小书童们身着古装,坐在古色古香的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授道解惑的景象。想必在这样的书院里,读那些圣贤之书,自然会出真思想,大学问,也能渐渐懂得古代读书人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58
收藏
分享